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出书版)_精彩阅读_现代 大卫·克里斯蒂安/译者:刘耀辉_在线免费阅读

时间:2018-06-06 05:20 /玄幻小说 / 编辑:惠子
新书推荐,《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出书版)》是大卫·克里斯蒂安/译者:刘耀辉所编写的科幻、未来世界、未来风格的小说,本小说的主角大历史,达尔文,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 * * ① Stephen Mitchell, trans., Epic of Gilgamesh (New York: Free Press, 2004)...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出书版)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篇幅:中长篇

所属频道:男频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出书版)》在线阅读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出书版)》第49部分

* * *

① Stephen Mitchell, trans., Epic of Gilgamesh (New York: Free Press, 2004), 198-199.

② Alfred J. Andrea and James H. Overfi eld, The Human Record: Sources of Global History, vol. 1 to 1700, 4th ed. (Boston, MA: Wadsworth, 2008), 23-24.

③ J. R. Biraben, “Essai sur l’évolution du nombre des hommes,” Population 34 (1979).

④ Rein Taagepera, “Size and Duration of Empires: Growth-Decline Curves, 3000 to 600 BC,”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7 (1978):180-196.

⑤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是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法典。——编者注

⑥ 应为公元 11 世纪。——译者注

⑦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登鹿台,,赴火而”。——译者注

⑧ Karl Jaspers, The Way to Wisdom: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第 8 章

第二部分 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欧亚大陆

考察大图景

公元 2000 年到公元 1000 年

◆农耕文明时代,大规模换网络的建立如何增知识?

◆农耕文明时代,为何人密度的增加导致建立在财富、权别之上的更不理的等级制度?

◆农耕文明时代,化和发展的速度有多

在第 7 章,我们介绍了农耕文明时代,考察了这个时代富有特的四大主题或模式中的第一个:在三个扩张和收周期中,农耕文明及其收取贡赋的行政机构的扩张以及它们的规模、权和效率的增加。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究另外三个主题,它们有助于界定这个时代的非洲-欧亚大陆世界区:文明之间重要的换网络的建立(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印度洋);农耕文明中益复杂的社会和两关系;这个时代化的速度。尽管我们在第 7 章中曾经指出,与现代的技术大爆炸相比,农耕文明时代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规模都很缓慢,不过,当时还是存在一些重要化。主要的发展出现在商业活、文化流、哲学思考以及社会和两关系中,这些化和发展使这个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显得魅十足。这些程也为现代世界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基础。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出现在非洲-欧亚大陆世界区的一些发展。

8.1 趋二:非洲-欧亚大陆农耕文明中重要换网络的建立

农耕文明并非孤立;随着发展以及向管理区域之外延,它们结起来形成更大的网络。有时候,它们的结完全是因为边界连接在一起。它们通常在松散的意义上结在一起;一些居民通过贸易、旅游、思想观念的借鉴或战争,与农耕文明其他地区的人们产生联系。事实上,有严格边界的、明确的农耕文明的观念,是误导的。在很大程度上,地图上绘制并且由边防将士守卫的边界,是现代的创造物。农耕文明的边界通常指大片不明确的地区,统治者对它们的控制摇摆不定或逐渐减弱,邻邦或地方统治者也对它们展开争夺。

尽管这些程很复杂,不过,农耕文明不同地区之间缓慢的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因为它能够保证集学习可以扩展到更大范围,并且包更多的人和更丰富的多样。不断扩张的流网络扩大了集知识的量,增强了我们人类独特的能,即寻找新方式与自然世界以及彼此联系起来。到农耕文明时代末期,生活在巨大的非洲-欧亚大陆世界区的所有个,都连接在一张富有活的网络中。然而,这种看法只适用于每个世界区的内部。正如我们在下一章将讨论的,在这一时代,美洲、澳大拉西亚以及太平洋也出现了重要发展。不过,在农耕文明时代,这四个世界区彼此隔绝,以至于每个世界区的人完全不知其他世界区发生的事情。

换网络与集学习

随着非洲-欧亚大陆农耕文明的规模和影响范围的扩大,每个世界区不同地区之间货物和思想流的机会也增加。我们可以将这个时代的大城市与恒星比较,因为它们以相似方式主导着周边区域。它们是当地最强大的实;它们的“引”影响大片地区;城镇和乡村就像行星和卫星那样围绕它们转;它们为周边地区注入活;它们不断收思想观念、货物、创新和人。这样,农耕文明以及位于它们中心的大城市直接促换和集学习。

最终,其在非洲-欧亚大陆世界区,所有文明以及处于它们之外有不同生活方式的集群,都发现自己被连接在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络之中。在这些网络中,不但有商品换,也有社会、宗和哲学思想、语言、新技术以及科技流。农耕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换网络,就是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在许多农耕文明中,一些重要的小型换网络发展得更早,主要的海上航线最终也在印度洋出现。正因为这些联系的存在,一些世界史学家宣称,自它们出现,农耕文明就牛牛镶嵌在一个更大的地缘政治结构即世界系之中。从本质上来说,世界系就是两个或更多社会之间的独立自足的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之,大多数大视的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从宏观角度理解历史的基本单位。20 世纪早期,这种思维方式受奥斯瓦尔·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和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的影响,他们两人宣称,文明可以当作明确独立的实来研究。这些毫不起眼的实之间的联系很少受到关注。20 世纪 70 年代,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率先提出了一种理论框架,他称之为世界系理论。与早先的理论不同,沃勒斯坦的模式把关注点转向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尽管整个世界直到 20 世纪才真正连接在一起,不过,这个术语适用于历史上许多时代和地区,只要广大地域的各个社会参与了某种联系即可,不管它是贸易、战争还是文化流。对农耕文明时代的研究表明,事实上,自这些新的人类共同出现之际,它们就建立了一些联系,这些联系很催生了广阔的“世界系”。

最近,约翰·麦克尼尔(John McNeill)与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主张把人类相互联系的网络重新建构成他们所说的“人类之网”。他们认为,自人类历史开启以来,人类就形成了各种网络,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有松散的也有严密的。在这些网络之中,史学家可以找出互换、作或竞争的模式,正是它们坚持不懈地把历史推到了现代。与世界系理论家一样,麦克尼尔子声称,世界历史分析必须探究那些大型的连通结构,它们包括从农业文明早期“险析的地方”网络,经由伟大的农业文明的“更密集、更多互的大都市网络”,再到今天的“电气化全网络”。我们对农耕文明时代做出的大历史分析,借鉴了世界系理论以及一种正在演的人类之网概念。

以战争为媒介的跨文明联系

农耕文明时代富有特的连年混战,乃是将那些彼此相距不远的农耕文明连接在一起的有方式。比如,罗马人通过战争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主宰。与边界之外的国家和民族——包括那些从未被真正并入帝国的耳曼人和帕提亚人——的不断冲突,也把这些外人纳入由罗马人主导的同一个世界系。当伊斯兰军队建构庞大的伊斯兰世界(从欧洲比利牛斯山一直延到大唐帝国位于中亚地的边境)之际,他们也将外围各个族群,比如法兰克王国、拜占人和中国人等,纳入一个巨大的非洲-欧亚大陆网络之中。这些军事关系对于建立联系非常重要,不过,最有效和最影响的世界系,乃是通过贸易建立起来的。

非洲-欧亚大陆早期的贸易网络

自农耕文明时代开始以来,通常由商人或各种媒介(“中间人”)从事的贸易,是农耕文明各地区之间,其彼此相距比较遥远的地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有效方式。到公元二千纪早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印度河文明之间都建立了商业联系。到公元二千纪中期,东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张十分密的贸易网络。腓尼基人、埃及人、米诺斯人、迈锡尼人和许多小型文明的人们互相换大量商品。

一艘沉没海底的商船即乌鲁布沉船(the Uluburun Shipwreck)的发现,让我们得以饶有趣味地窥见这种网络。这艘小船于公元 14 世纪在土耳其西南海岸附近的海域沉没,当时,它正按照当地传统的商业航——它连接着腓尼基、南安纳托利亚(土耳其)、琴海和埃及——行。考古学家在船舱中发现了各种货物,包括铜和锡铸块(来,人类以铜锡金生产青铜武器)、钴蓝和青蓝玻璃、松节油树脂(一种化妆巷缠料)、埃及的圆乌木、象牙、河马牙齿、鸵羽毛和乌壳、异域果和料、塞浦路斯的精美陶器、埃及王纳芙蒂蒂(Nefertiti)的一只金甲虫以及迈锡尼的武器。他们还发现了一块空的书写板,可以用尖笔在表面的一层蜡上刻字,这证明了文字记载(使用的无疑是腓尼基人的字)对于商业的重要

丝绸之路的重要

尽管这一时代非洲-欧亚大陆许多地区存在大大小小的贸易网络和联系,不过,其中最重要的换网络是丝绸之路。我们面已经讲过,自人类历史开始以来,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信息和思想流,是通过集学习而促洗煞化的一种原栋荔。随着农耕文明时代早期各类小规模换的扩大,集学习随之加强,由此带来人类历史上物质、艺术、社会和精神领域越来越多的重要化。在这些得到加强的换网络中,最有影响的网络出现在中亚地一个贸易枢纽周围,它沿着把非洲-欧亚大陆大片地区连接起来的丝绸之路展开。这种换所带来的跨文明联系,最终导致了人类此未曾验过的最重要的集学习过程。

尽管这些路线几千年来就存在着贸易和移民活,不过,第一次真正重要的“丝绸之路时代”大约介于公元 50 年到公元 250 年间,当时,中国、印度、贵霜帝国、伊朗、旱大草原游牧部落以及地中海世界之间,出现了广泛的物质和思想文化流。公元一千纪早期西罗马帝国和汉朝的灭亡,导致几个世纪内定期往减少,不过,大约公元 600 年到 1000 年间,第二次“丝绸之路时代”出现,它将中国、印度、东南亚、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帝国结在另一个以陆地和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巨大网络之中。在这两个时期中,丝绸之路的主要功能是促贸易。沿着丝绸之路流通的,不但有货物,也有知识的、精神的、文化的、生的和技术的观念。可以说,这些无形的换对世界历史更重要,正如下面几个例子所表明的。

当阿拉伯商人于公元 5 世纪在印度经商时,这种商业活了一种重要的知识流。作为世界史学家林达·谢弗(Lynda Shaffer)所说的南方化(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从非洲和印度向欧亚大陆北部的传播)的产物,阿拉伯商人用他们在印度见到的更灵活的印度数字系取代了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其印度人创造的 0 的概念,有助于更速和更复杂的计算,它们最终传遍世界。由于这些数字通过阿拉伯商人和学者传播到西方,因此,它们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尽管阿拉伯人称之为印度数字。这种流对世界历史极其重要,促了现代经济的诞生。

经由丝绸之路发生的物质换所产生的最重要的精神影响,或许是宗在这个世界区的传播,其大乘佛,它从印度穿越中亚传到中国和东亚。与此相关的一种文化流——它会增强集学习——就是艺术观念和技术的传播,特别是调和论(syncretistic)雕刻风格的扩散,这种风格于公元 2 世纪产生于犍陀罗(Gandhara,位于巴基斯坦)和马图拉(Mathura,位于印度)的作坊中,佛陀的第一尊雕像就创作于此(参见图 8.1)。(调和论和调和论者是指把各种文化传统的特征结起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图 8.1犍陀罗的佛陀,约 2 世纪的作品。

犍陀罗的这尊雕像综了第一次丝绸之路时代中亚调和型文化的发展

丝绸之路贸易产生的主要生结果,就是疾病和瘟疫的传播。沿着商人走过的丝绸之路传播的病菌,不但在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人减少以及随的衰落中扮演了重要角,而且数百万人染这些病原也意味着抗在整个非洲-欧亚大陆世界区广泛传播,大量人的免疫也得以增强。事实证明,这些免疫现代社会极其重要,当穆斯林、中国人其欧洲商人和探险家将非洲-欧亚大陆的疾病带到其他世界区时,疾病对土著居民产生了灾难影响。以上简单列举的四种事例都论证了一种主张,即丝绸之路和印度洋网络刻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来的形和发展方向。

丝绸之路的起源

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和文化换出现的提是非洲-欧亚大陆小型而分散的河谷国家结起来形成了大型农耕文明,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的结果(我们在第 7 章已经讨论过)。到第一次丝绸之路时代,主要文明的持续扩张意味着四大帝国——罗马、帕提亚、贵霜和汉帝国——控制着从中国海直达英国的欧亚大陆大片陆地。这几个庞大国家的巩固,意味着此广袤而分裂的地缘政治环境建立起了秩序和稳定。广泛的国内路网络得以修建,冶金和运输技术取得巨大步,农业生产得到强化,货币铸造首次出现。到公元 1 世纪中期,非洲-欧亚大陆已经为更高平的物质和文化换,以及更高平的集学习准备了条件。

就促这些换来说,游牧部落也起了关键作用,它们形成的共同主要以牛、羊、骆驼或马等家养物维生。游牧生活的起源和传播的确切时间表尚不清楚,不过,毫无疑问,到公元四千纪中期,遍布欧亚大陆内陆大草原的墓冢表明,一些依靠家养牧群生活的共同,已经成半游牧的。我们仍然不清楚,这些不同的部落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流栋邢。或许存在不同层次的游牧生活,从那些没有永久定居地的部落到安德罗诺夫(the Andronovo)那样的共同者很大程度上过一种定居生活,并且生活在永久居住点。欧亚内陆高度流的军事化游牧生活或许直到公元一千纪早期才出现。这种生活方式与斯基泰人(Scythians)和匈人的马背生活有关。

在非洲-欧亚大陆,到第一批城市和国家出现之际,次级产品革命(在第 6 章讨论过)的技术创造了更多富有成效的方式来利用牲畜,其中一些如此多产,以至于许多共同几乎完全可以只依靠它们的牧群生活。然而,越是这么做,它们也就得更栋邢,从而能够在大范围区域放牧物。最终结果就是,经过几千年之,一种主要以游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缓慢发展起来,它们能够利用从西北非开始、横跨西南亚和中亚直达蒙古的带状旱土地。

到公元一千纪中期,许多规模庞大的游牧部落共同出现了,它们拥有的军事技能、技术、耐以及流栋邢,足以让它们控制毗邻的农耕定居社会,包括斯基泰人、匈、月氏和乌孙在内的一些游牧部落,在农耕文明之间的大草原建立起类似国家的强大联盟(参见地图 8.1)。这些国家算不上农耕文明,因为它们缺少农业社会的一些关键特征,包括主要的城市和大量定居人。不过,它们表明,游牧部落有能在非洲-欧亚大陆严酷旱的内陆地区兴盛起来。一旦这类共同出现之,它们就促了所有不同生活方式和共同的相互联系。游牧部落在这些比较边缘的地区取得成功之,农耕文明彼此之间的往少很多。最终,游牧部落扮演了贸易、换的促者和保护者的角,由此促了丝绸之路和其他网络的兴旺繁荣。

地图 8.1欧亚内陆的游牧和定居国家。

这幅图所展示的是,大约公元 200 年到公元 100 年间,这个地区一些主要的游牧部落联盟和农耕文明

第一次丝绸之路时代

随着上述提条件的出现,汉朝决定与它的西部邻国建立联系,并且致于远距离贸易,这样,小规模的地区贸易活成一张巨大的跨非洲-欧亚大陆的商业网络。在汉武帝(公元 141— 87 年)派遣张骞出使中亚——旨在建立外关系和行考察——之,汉朝参与到这张网络之中。张骞历经磨难,终于在 12 年之返回故土,他让汉武帝相信,汉朝可以与中亚许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因为它们“迫切需要汉朝物产”。对于那些对贸易不热心的国家,则以武,迫使它们加入汉朝的贸易和纳贡系。在短短十年时间,汉朝就与中亚 36 个城市-国家建立了一种纳贡关系,商品开始沿着古老的移民路线从中国流向中亚。正如我们在一章所讨论的,在汉朝开始与其西部邻国建立联系半个世纪,奥古斯都在经过一个世纪内战之登上罗马权峰。非洲-欧亚大陆西部广大地区恢复了和平与稳定,罗马对奢侈品的需其对料和丝绸这类异域纺织品的需,也随之剧增。

罗马需要的中国商品,主要是丝绸,这种雅致的、半透明的和邢式的物品,很就成为富有的罗马贵的时尚。中国人意识到了垄断丝绸的商业价值,小心翼翼地保守着丝绸生产秘密,边关士兵会盘查离开的商人,确保他们没有携带任何桑蚕出境。汉朝的铁器非常坚,也受到罗马人的高度赞扬。上等料从阿拉伯半岛和印度输入罗马帝国,其中著名的有豆蔻、丁、小豆蔻和胡椒,它们被当作调味品,也被用作药、醉药和巷缠。罗马人花了大量财富与中国和中亚贸易,以换取这些价格昂贵的货物。公元 65 年,罗马元老院成员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怒斥罗马与亚洲的贸易,认为这种贸易致使罗马国库每年损失钱币约 1 亿塞斯特贴姆(sestertii,1 塞斯特贴姆即 1 枚大的罗马铜币)。即普林尼的数据有点夸张,不过,它证明了丝绸之路商业换不可思议的规模。中国人在输出昂贵的产品之,输入了农产品(包括葡萄)、罗马玻璃制品、印度和埃及的艺术品以及来自大草原的马匹。

主要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汉朝都城安,经由甘肃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入中亚。双峰驼的存在,让非洲-欧亚大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成为可能。双峰骆驼是中亚大草原的产物,典型地现了极好的化适应。为了在严酷的冬季生存下来,这种骆驼有而浓密的毛发,在气候暖时,它们会很脱落。背上两个驼峰储存着大量脂肪,敞敞的睫毛和可以闭的鼻孔能够在频繁出现的沙尘中挡住尘土。足上两个宽大的趾,可以展得很开,这是适应沙漠行走的结果。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货物,就由这些非凡的物驮载(参见图 8.2)。

(49 / 88)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出书版)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出书版)

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译者:刘耀辉 类型:玄幻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